书生报国无他物:什么是西南联大最重要的思想遗产?

2023-08-02 20:50·近现代史论

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中华大地沦入空前动荡之中,北京、天津相继沦陷,不仅政府、军营遭受轰炸,连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也未能幸免,南开大学甚至成为狂轰乱炸的焦点,几近沦为废墟。

三所大学为了保存文化火种,南迁湖南组建联合大学,不久后,湖南也摇摇欲坠,联合大学被迫再次迁徙到昆明。这是中国的教育史上一场史无前例的伟大长征——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三所大学兵分两路,水陆并进,女学生及教职人员乘船由越南转道,剩下的数百名男学生则翻山越岭,徒步三千二百公里,横穿湘黔滇三省。为了躲避空袭,他们忍饥挨饿,每天步行几十公里,即使生病,即使脚上磨出的水泡相继破裂渗血也不敢有半点停留。终于,历经两个多月的跋涉,师生们尽数抵达昆明。

这所危存于炮火中,颠沛流离的大学,就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它是中国教育史上冠绝古今的珠穆朗玛峰。

尽管它只短短存在过八年,但八载办学,弦歌不辍,为中国乃至世界所输送的人才超过迄今任何一所大学几十年的成果: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4位两院院士、数百位人文学科领域大师。杨振宁、邓稼先、朱光亚、李政道、何兆武、邹承鲁、汪曾祺、许渊冲……

与科研层面所取得的丰饶成就相对照的,却是物质层面的极端匮乏。用瓦片和茅草盖着的教室,一到雨天就叮叮咚咚地漏水,打湿学生们的衣衫与课本;条件极差的师生住宿,闭着眼睛随手一捉,就能捉到虱子、臭虫。更不用提日军随时可能发起的空袭如何地令师生昼夜悬心。

现实的苦难,尽管可以轻易摧毁物质的身躯、可以击溃一个国家的政经防线,但绝无法阻挡文明的火种不计成本地薪火相传。

在西南联大简陋污秽的校舍,大师们的身影随处可见:陈寅恪、闻一多、钱钟书、朱光潜、朱自清、朱培源、傅斯年、吴晗、冯友兰、费孝通、陈省身、赵忠尧、吴有训、赵九章、汤用彤……

纵使环境艰苦,西南联大的教师反而越显示了刚毅坚卓、不受拘束的文人风骨。在西南联大,教师做学术有极大的自由,上课讲什么、怎么讲,全都由教师自己决定。

学生和老师之间针对某个见解互不相让,互相论证实在是家常便饭;老师和老师之间,也常出现各开同一门课,各抒己见,凭学识抢夺学生,如钱穆和吴晗同台讲授《中国通史》;闻一多和罗庸同台讲《楚辞》。

陈寅恪既教历史又教文学;华罗庚住在牛棚里批改作业到深夜,顺手攻克了10多个世界级数学难题;费孝通上课教授社会学,没课的时候上街卖大碗茶赚钱建设学校。

翻译大师许渊冲,至今念念不忘自己在西南联大的经历。“朱自清、闻一多、沈从文、罗庸……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好的国文课。”

西南联大,饱受战火摧残,但历史会铭记,文化的种子是如何被随意播撒在当时云南荒凉窘迫的土地上,却以最醒目的姿态发芽壮大。

西南联大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无数绝无仅有的遗产——自由独立的学术精神,“刚毅坚卓”的师生……随着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站在今天回望西南联大,那些大师、那些学子已经逐渐凋零,那样的学术氛围、那样的教育环境亦如过眼云烟,西南联大成了中国教育史上不再复现的惊鸿一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