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读苏轼的文字,常被其中蕴含的浩然气概所折服。苏轼留下了丰富而复杂的文化遗产,经典文学有一个不断地被后人认识、研究、阐释的过程。最近,“东坡热”再度升温,舞剧《诗忆东坡》、纪录片《定风波》等舞台、影视作品为这位古代文豪“圈粉”无数。本届上海书展上,《苏东坡和他的世界》《眉州三苏》《苏东坡大传》《漫话东坡(修订版)》等新书集中亮相,“三苏文化出版工程”则推出首批21种494册优秀图书,越来越多的人经由阅读、讲座等方式了解苏东坡、走进他的精神世界。


(资料图)

跨越千年,“东坡热”为何经久不衰?不少学者认为,苏东坡对人生和自我和解的超脱智慧为当下提供了一剂精神良药。“苏东坡对人生有很清楚的意识、反省和把握。不管是顺境、逆境,处在什么样的情况之下,他都能化解克服时代或者环境造成的影响。”复旦大学教授陈引驰表示,“阅读文学作品,不仅是享受美好文字的熏陶,作家的情感、思想对今人亦有所启发,帮助我们认识自我,进而平衡生活与精神世界。”

读懂东坡,感受丰厚旷达的人格魅力

在众多轶事和传说背后,真实的苏东坡到底是怎样的?在流传于世的不朽诗文背后,他又吐露了什么深意呢?本届上海书展首日,90岁高龄的复旦大学教授王水照推出《苏东坡和他的世界》,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也携新书《眉州三苏:苏洵、苏轼与苏辙的人生故事》亮相,回应了读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以前传记类书主要介绍的是东坡在文学、政治上的业绩,如今出版的几部新书则从苏东坡平生经历的细微处着手,带领现场读者穿越到宋代,去见识一个有着历史温度的苏东坡。王水照是当今宋代文学研究的大家,更是苏轼研究的名家,他编注的《苏轼选集》影响深远。王水照回忆说,大学期间参与编写文学史时,自己第一次接触苏轼作品,便惊愕于那些诗词歌赋所透出的“风流”。“后来,我逐渐感受到苏东坡的意义不仅在于文学方面,他实际上可以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

从人生经历、思想情感、艺术风格的思考,到东坡诗、词、文等文学创作的阐释,《苏东坡和他的世界》全景呈现了苏东坡的思想艺术世界。书中不仅有通俗化的学术研究成果,更有王水照撰写的随笔短文,立体呈现了多维度的苏东坡。阅读此书后,至少不再把“一蓑烟雨”当成“穿了件蓑衣在雨中行走”,也不会认为月亮“徘徊于斗牛之间”是当年苏轼看到的实景,而是真正感受到来自东坡丰厚旷达的人格魅力,体会到什么是“永远的苏东坡”。

《眉州三苏》从苏轼的祖父苏序写起,主要从生平经历、文化成就、家风传承等方面来讲解三苏。“苏东坡是我最钦佩的人,有血有肉十分真实,历经苦难坎坷却依然活得洒脱,不向命运低头。”郦波认为,苏东坡之所以受到今人欢迎,是因为他身上有一种烟火气。“如果放到现在,他一定是朋友圈里最活跃的那个。他对生活的热爱,对美食的热爱,让人觉得真实、亲切。”

今天,刘传铭的《苏东坡大传》、莫砺锋的《漫话东坡(修订版)》将先后登场亮相。“‘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这句话呈现了苏东坡的人生态度,也是这本书以‘逆旅人生’为写作线索的重要依据。”刘传铭透露,自己用了近半个世纪准备《苏东坡大传》,书稿临近完成时反而恋恋不舍,“像与一位让你感到温暖的朋友告别”。而《漫话东坡》非“戏说”,亦非“史料”。“我热爱东坡,爱他的古文、诗词、书法和绘画,更爱他这个人。可惜予生也晚,没能成为东坡的同时代人。既然‘萧条异代不同时’,便只好‘怅望千秋一洒泪’了。我想要写出心目中的最真实的东坡。”南京大学教授莫砺锋如是说。

吟咏东坡,孕育不断生长的文化符号

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最富有传奇性的文人之一。“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是他,“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也是他;“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是他,“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也是他。苏轼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在全球也吸引了不少“东坡迷”,推动出版界不断挖掘创作“富矿”。今年6月,海南出版社与俄罗斯列宁格勒出版社、蒙古国ISD RUBY(红宝石)出版社、泰国红山出版有限公司签署了《苏东坡大传》俄语版、蒙古语版、泰语版授权协议。

席卷全球的“东坡热”背后藏着什么样的流量密码?

有学者认为,当苏轼从古代走进现代,从传统文化领域进入大众文化领域,“东坡”已经成为一个不断生长的文化符号。“我日益感觉到三苏身上有很多具有当代价值、永恒价值的东西,是可以作为人生范本来加以研究和学习的,值得持续深挖。”郦波表示,“苏洵思想之深刻,苏轼境界之超越,苏辙意志之坚定,他们在待人接物上的特征、他们面对人生得意与低谷时的态度,现在依然能给我们启示和鼓舞。‘三苏’精神所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的一生是精彩的,也是坎坷的。但他在风雨人生中间从容淡定继续往前走,通达境界内化为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一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苏东坡。从他身上,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心灵的回响。今天,我们在各种文艺作品中讲述苏轼、吟咏苏轼,其实也是在呼唤他身上的文化人格。“希望有一部分读者,能够从苏轼的崇拜者、尊敬者,慢慢地引申到苏轼的研究者,使得我们日日热的‘东坡热’,变成日日新的‘东坡热’。”王水照说。(宣晶)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