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世界之中,康熙一废太子之后让朝臣举荐新太子并非是一场闹剧,而是一次老谋深算的引蛇出洞之计罢了。
(相关资料图)
为什么是引蛇出洞呢,因为晚年的康熙,对于九子夺嫡并非是一无所知,但他一直以为太子胤礽可以镇得住场子。结果自江南赈灾开始暴露出太子的外强中干,而且太子的确做的太不像话了,于是康熙干脆废了太子,自己直接借新立太子之事打压有野心的皇子,而老八就做了这个出头鸟了。
下面贫道来给大家具体说道说道
一、镇不住场子的太子胤礽
太子胤礽是康熙的嫡次子,也是嫡长子早夭以后实际上的嫡长子。
康熙是清朝入关以后第二位皇帝,当时天下已定,清朝继续沿用的是儒家治国那一套,而嫡长子继承制度还是很符合当时汉臣还有包括康熙在内深受汉文化熏陶的诸多满洲权贵的认可的。
太子胤礽可以说是从小就被寄予厚望,重点培养的对象。
成年之后,太子多次监国代父治国,康熙还让其他儿子掌管六部,比如老八负责户部。以期待这群兄弟齐心协力治国,同时可以互相牵制,自己可以在上享受着康熙盛世从而高枕无忧。
雍正王朝世界开局的江南赈灾暴露了三个问题。一是太子负责监国,国库空虚如此竟然都不知道,没有履行好自己的责任。二是老八管着户部,大开方便之门让官员随意借国库银子,以拉拢人心,结果户部存银不足五十万两,可见老八的贤王之名也是以出卖国家利益为贤的。三是太子不仅是震慑不了其他皇子,比如说八阿哥,甚至自己一党的人也是驾驭无方,让老四在关于江南赈灾如何处理上出尽了风头,虽然老四事后有解释,但其实也就是一句搪塞话。
可以说江南赈灾这件事上,太子彻底暴露出了外强中干的本质。
二、九子夺嫡激烈程度初现
江南赈灾开始暴露出太子的问题之后。
接下来的局面混乱就好似狗咬狗一般。
首先是太子目光短浅,见不得老四在江南赈灾时的出色表现,在康熙夸奖老四时候,竟然说老四不好,也许是想展现自己的御下之道,但用错了地方,后来康熙为了给太子留面子,转移话题说天津的沙琪玛好吃。
ps:关于康熙为何转移话题时说沙琪玛好吃,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看看我之前的具体分析。
然后追缴国库时,老四身为太子一党,太子不但没有帮助老四,反而又继续说老四的不好,典型的见不得别人好。
太子对于自己一党的老四是打压猜忌太深。
而其他皇子在追缴国库还有刑部冤案时也是不断攻击太子。
比如说老八向老大透露太子欠款的事情让老大与太子相斗,还有之后太子欠款太多,不得不靠买官来还款,又被老八透露给老大,然后老大继续发难。
还有刑部冤案时,老八亲自下场,负责审理太子一党的肖国兴,打着皇帝关怀的名义诱使肖国兴写出了不利于太子的供词。
这些说明了太子压根镇不住这些虎视眈眈的兄弟,而且其他皇子贪污什么的康熙还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太子买官被发现以后,康熙就坐不住了,因为太子与其他人不同,他是一国之主的接班人,他这样干,康熙自然接受不了。
三、康熙的引蛇出洞布局
太子实在不成器,诸位皇子也是野心勃勃。
康熙面对这种局势,却没有什么好的办法。
首先因为自古以来太子身为一国储君,与皇帝起冲突是在所难免的,两者之间有天然的矛盾。
太子虽然不成器,但还在康熙的控制范围之内,最起码康熙不用害怕其晚年被太子所弑,落得一个不得善终的结局。
但很明显太子面对诸多兄弟的群狼式攻击是力不从心的,破绽百出,而且太子买官还有老八刑部冤案处理刑部冤案时暴露出了诸多致命弱点。
于是康熙干脆顺水推舟,自己亲自下场打击最有野心的老八,热河狩猎时本来由太子代皇帝宴请蒙古王公园等人,改由老八负责,后来太子偷情贵妃郑春华,又被老十四伪造太子手谕制造出假兵变以后,康熙直接废了太子。
回到京城以后,有道士说老八有可能皇帝,康熙也是继续捧杀老八说这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代表一种民意。
然后最关键的来了,康熙要再立太子时竟然要征求京城百官及其在外封疆大吏的意见,按理说再立新太子没必要这样做,可康熙偏偏这样做了。
为什么呢?
因为康熙想看看到底有多少人支持老八,看看这个贤王有多大势力。
结果大大出乎康熙意料,没想到如此之多的大臣支持老八,甚至粘杆处的李三公子都支持老八,让康熙都惊呼“乖乖”。
很明显老八如此之大的势力,已经深深威胁到康熙的统治地位,所以康熙甚至有些不顾体面的呵斥老八,还罢免了上书房首席大臣佟国维的官职,结果搞的好像一出闹剧一般。
其实这一切并非如此,只是是老谋深算的康熙为了稳固统治布局引蛇出洞罢了。
当然最后老八这个威胁暂时去除以后,康熙为了统治稳固,继续复立了太子胤礽,却没想到之后太子还想兵变,彻底犯了康熙的忌讳,于是太子彻底被废圈禁至死。
雍正王朝之所以能经久不衰,是因为他不只是最大程度上还原了中国古代的宫廷政治,而且还对于人性把握刻画的很好,仿佛一个真实世界一般。
喜欢这篇文章的转发和点个赞长按5秒给个三连,顺便关注天天,关注天天不易走偏,人均寿百,年入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