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发布的《2023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2022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到500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76%。

2022年以来,北斗系统加速融入电力、自然资源、农业、通信、交通等行业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催生了很多充满想象力的应用方式。而在大家常用的导航领域,国内多个导航地图供应商正式切换为北斗优先定位,日均使用量已超过3600亿次。

2023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总产值


(相关资料图)

2022年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到5007亿元人民币,较2021年增长6.76%,疫情中的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展现出良好韧性和可持续发展强大动能。

据《白皮书》统计,2021年包括与卫星导航技术研发和应用直接相关的芯片、器件、算法、软件、导航数据、终端设备、基础设施等在内的产业核心产值同比增长5.05%,达到1527亿元人民币,在总体产值中占比为30.50%。由卫星导航应用和服务所衍生带动形成的关联产值同比增长7.54%,达到3480亿元人民币,在总体产值中占比达到69.50%。

当前,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领域企事业单位总数量保持在14000家左右,从业人员数量超过50万。截至2022年底,在境内上市的业内相关企业(含新三板)总数为92家,上市公司涉及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的相关产值约占全国总体产值的9.02%左右。

随着北斗和北斗+的全面推进,由卫星发展带动的产业关联产值也在持续推进,北斗应用进一步普及,对核心产值的贡献率超过30%,有力支撑了产业总体产值和行业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升。随着北斗系统服务范围覆盖全球,2035年建设完善更加泛在、融合、智能的综合时空体系,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将迎来由技术融合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共同带来的升级变革。北斗与移动通信、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将加速实现融合创新,以北斗提供的时空信息为核心的导航定位授时服务产品,必将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电子商务、移动智能终端、智能网联汽车、互联网位置服务中,大规模进入到行业应用、大众消费、共享经济和民生服务等领域,深刻且深远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随着5G已经在我国逐步推进大规模商用进程,未来北斗+5G无疑将进一步惠及各行各业。卫星导航和移动通信有天然融合的基础,卫星导航可以支持移动通信网安全高效运行,反之,移动通信可以增强卫星导航的服务能力。北斗+5G的融合创新,将突破单一系统应用的局限性。通过北斗+5G两大新基建设施的彼此增强、互相赋能,可以形成泛在、无缝、高精度、高可信的PNT(定位导航授时能力)服务能力,助力自动驾驶、智能交通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按照国家层面的定义,在2035年前,中国将建成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国家综合定位导航授时体系,为未来智能化、无人化发展提供核心支撑,构建覆盖天空地海、基准统一、高精度、高智能、高安全、高效益的时空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届时,由北斗系统所打开的市场空间,以及代表国家底层技术实力的核心产业环节,无疑将迎来新一阶段、更为广阔的发展机遇。

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2023-2027年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行业全景调研与发展战略研究咨询报告》显示:

导航卫星产业包括上中下游庞大的产业生态,从纵向来看,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展至今时间并不长,2022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就已达到5007亿元人民币,的确是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但从横向来看,和国际最先进水平相比,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以GPS为代表的国际导航产业的规模已经达到上千亿甚至上万亿美元,这也意味着我国导航卫星产业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北斗产业链上游的产品主要包括卫星平台和有效载荷。卫星平台方面,与美国的GPS和俄罗斯的格洛纳斯仅使用中圆轨道不同,我国的北斗导航系统除了使用中圆轨道外,还使用了地球同步轨道和倾斜地球同步轨道,使整个导航卫星星座不但可以提供全球范围的导航服务,而且在亚洲地区还能进行导航增强。有效载荷方面,导航卫星主要使用高精度原子钟,目前我国已有成熟的铷原子钟和氢原子钟,且已在北斗三代上成功应用,此外,更高精度的超冷原子钟也已在研究中。

北斗产业链中游主要包括卫星本身以及用于将卫星发射升空的运载火箭,也包括对整个星座的正常运营维护和保持。与北斗二代不同,北斗三代采用星间链路技术,通过通信电路对高精度原子钟进行对时,极大减轻地面站的负担,同时对于在国土上不可见的导航卫星也能进行维护,提高整个星座的性能。

北斗产业链下游即北斗的应用,是整个产业的主要部分。卫星导航的精度越高,在授时、定位和短报文等服务方面可以派生出更多的应用。比如通过北斗导航卫星精准定位,利用无人机对农田进行药物的喷洒、通过接收北斗导航卫星的传感器对山体滑坡和地震进行监测等。

杨宇光表示,从无到有达到了5000多亿的产业规模,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期待未来能够达到万亿甚至更高的产业规模,造福全人类。

《2023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国内多个导航地图供应商正式切换为北斗优先定位,日均使用量已超过3600亿次。杨宇光介绍,我国的北斗三代导航卫星,无论从定位精度还是授时精度,都不输国外最先进的第三代GPS导航卫星,但需要强调的是,高性能的地面应用终端芯片都要能够同时兼容多个导航系统。

与国外的伽利略、GPS、格洛纳斯导航系统一样,我国的北斗采用同样的定位体制。一方面,接收到的卫星信号越多,导航定位的精度就越高;另一方面,一旦某一导航系统出现问题,定位终端也能够保证正常的工作。此外,导航卫星星座也需要进行维护,如果每个拥有导航卫星地面站的大国都能共同利用资源,对于减少运营维护的成本也有很大帮助。

因此,目前国际上出现了导航系统共用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尤其是下游产业的大多数导航芯片都能够接收多个系统的信号。

北斗导航卫星的发展经历了三代。北斗一代采用双星定位体制,即利用两颗运行在地球同步轨道的卫星和用户之间的三角关系,来确定用户在地球表面的位置。

北斗二代采用了被动定位体制,只需要播发导航电文,地面用户不需要发出任何无线电的信号,只需要接收4个以上的导航卫星的信号,就能够精确地获取自己的位置和时间。因此理论上而言,从北斗二代开始可以有无限多的用户,也可为整个亚太地区用户提供导航定位服务。

到了北斗三代,中圆轨道上运行的20多颗卫星,能够为包括南北极在内的全球用户提供精确的导航、定位、授时和短报文服务,而亚太地区上空也因为有了地球同步轨道和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可以拥有精度更高的服务。

《2023-2027年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行业全景调研与发展战略研究咨询报告》由中研普华研究院撰写,本报告对该行业的供需状况、发展现状、行业发展变化等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行业的发展现状、如何面对行业的发展挑战、行业的发展建议、行业竞争力,以及行业的投资分析和趋势预测等等。报告还综合了行业的整体发展动态,对行业在产品方面提供了参考建议和具体解决办法。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