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产业发展情况如何?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节能减排和能源转型。在“双碳“目标的推动下,风电、光伏发电发展迅速,国家能源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 年我国风电、光伏发电新增装机规模超过 1 亿千瓦,其中风电新增 4757 万千瓦,光伏发电新增 5297 万千瓦。风电、光伏发电体量的增长、氢能源储运难度大,电池行业面临新的环保要求……这些都对储能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在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中,还重点提到了推动储能规模化发展,支撑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由此可见,储能材料的发展对能源结构的调整意义重大。
随着光伏、风电占比的不断提高,电力系统的供需均面临强不确定性。供需平衡机理将向概率化、多区域、多主体的源网荷储的平衡模式转变。在碳达峰期,主要依靠灵活的火电、抽蓄等储能提供调节能力,支撑大规模风电光伏并网消纳,抽蓄与电化学储能快速发展。在碳中和期,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具备主动支撑能力,但是退役煤电机组仍保留一定容量,保障安全备用,多尺度多技术类型的储能体系与共享模式,全面形成各种低碳多元灵活性资源体系。
2023年中国储能行业全景调研分析
【资料图】
根据《抽水蓄能产业发展报告2021》,“十四五”期间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数量将超过200个,已建和在建规模将跃升至亿千瓦级,预计到2025年我国抽水蓄能电站装机容量将达到6200万千瓦,这相当于近3个三峡电站的总装机容量。新型储能方面,国家能源局科技司有关负责人介绍,预计到2025年末装机规模将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年均增长50%以上,有效支撑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建设。
尽管市场前景广阔,但储能的发展规模和质量还有很大挖潜空间——技术研发还需发力。尽管我国在锂离子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技术方面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但钠离子电池储能、飞轮储能等其他新型储能技术,尚处于应用示范阶段或大规模应用起步阶段。专家认为,储能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要在高安全、低成本、高可靠、长寿命等方面取得进步,并且做到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
储能领域专家表示,2022年国家“双碳”战略的实施和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同时储能的政策、价格机制、市场环境不断改善,促进了中国储能技术与产业的高速发展。随着“双碳”战略下储能需求的扩大,储能技术性能与成本的持续改善,加以政策支持,2023年中国储能将迎来又一个高速发展的一年。预计“十四五”时期,新型储能将持续高速发展,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在55%-70%,市场规模将会屡创新高。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2023-2027年中国储能行业全景调研与发展战略研究咨询报告》分析:
“十三五”以来,我国新型储能实现由研发示范向商业化初期过渡,实现了实质性进步。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等技术创新取得长足进步,2021年底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超过400万千瓦,“新能源+储能”、常规火电配置储能、智能微电网等应用场景不断涌现,商业模式逐步拓展,国家和地方层面政策机制不断完善,对能源转型的支撑作用初步显现。
截至2022年底,中国已投运的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达5940万千瓦,同比增长37%。其中,抽水蓄能占据最大比重,累计装机达4610万千瓦;新型储能继续保持高增长,累计装机规模首次突破1000万千瓦,超过2021年同期的2倍,达到1270万千瓦。
随着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在我国能源体系中的占比不断提升,与新能源发展紧密相关的储能技术和产业也备受关注。截至2023年初,全国已有26个省市规划了“十四五”时期新型储能的装机目标,总规模接近6700万千瓦。而国内2022年单年新增规划在建的新型储能项目规模达到10180万千瓦/25920万千瓦时,并且大部分项目都将在近1至2年内完工并网,规模数字已远超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中设置的2025年实现3000万千瓦装机的目标。
此外,为贯彻落实《“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陕西、山东、浙江、河北、四川成都、安徽、广西、湖南、青海、河南等10省市先后布局新型储能示范项目216个,规模合计2220万千瓦/5380万千瓦时。
想要了解更多储能行业详情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2023-2027年中国储能行业全景调研与发展战略研究咨询报告》。报告对中国储能及各子行业的发展状况、上下游行业发展状况、市场供需形势、应用情况与技术等进行了分析,并重点分析了中国储能行业发展状况和特点,以及中国储能行业将面临的挑战、企业的发展策略等。报告还对全球的储能行业发展态势作了详细分析,并对储能行业进行了趋向研判,是储能项目建设、产品制造企业,科研、投资机构等单位准确了解目前储能业发展动态,把握企业定位和发展方向不可多得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