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原标题:《观念的形状:文物里的中国哲学》:触摸文物的精神温度
《观念的形状:文物里的中国哲学》:张曦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本书以72件文物为载体,试图关联起中华民族往圣先贤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充满智慧地面对各种生存困境和难题,找到独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方式的过程。
在遍布我国各地的博物馆里,珍藏着无数璀璨夺目的文物。这些文物是曾经在中华大地上生活过、奋斗过的人们意图和思想的表达,凝结着一代代人不懈的精神求索。在所有形式的意图和思想中,哲学是一颗精致闪亮的明珠。数千年时光里,中华民族的先贤们锤炼着独特而复杂的思辨力,探索出深沉丰厚的哲学思想,表达在一件件精美的文物里。
在《观念的形状:文物里的中国哲学》这本书中,我以72件文物为载体,试图关联起中华民族往圣先贤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充满智慧地面对各种生存困境和难题,找到独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方式的过程。我希望读者能够像在剧院欣赏一场古典戏剧那样,将公共博物馆这个现代文明的重要发明当作聚光的舞台,在目光与文物的接触中,感受器物身上隐隐闪烁着的精神生活故事,触摸一个个思想世界。
就像商代青铜器与甲骨文、两汉文物所展露的那样,在这出戏的开始,我们的祖先心中怀有对大自然的敬畏,也有对凡世的希望;有对此生幸福的眷念,也有对后世生活的憧憬。就像《溪山行旅图》《早春图》这样堪称“哲学画”的巨作所表现的那样,在这出戏的结尾,无名的恐惧已经从古人心里消失,他们下定决心,就在凡世和此生中展开自己的生活。他们深知,在每一个奔波劳作的人身上,都蕴藏着精神的光亮。
这72件文物,坐落在长达30多个世纪的漫长时光中,既共同讲述着中华文明多元融合、兼收并蓄的文化特征和立足大地、追问真理的精神品质,也各自诉说着中华文明在不同时代、不同阶段的追寻和求索。古代先贤将他们对人生、宇宙、心灵的思考,视作对“道”的探寻。在他们的心里,“道”不仅是试图讲给子孙听的条理井然的道理,也是希望子孙未来坚守的路。漫长岁月里,中华大地屡遭磨难,但每当处于危难的时候,都有一群顶天立地的脊梁式人物,依靠着强大的文化自信和向心力,将文明的薪火传递下去。正是凭着这样的精神力量,中华文明不仅每一次都走出了危机,而且在文明形态上不断实现突破,最终成为全世界唯一不曾中断的古老文明,至今仍焕发着璀璨的光彩。
现在很多人喜爱逛博物馆,也有很多人希望在面对文物时,可以和文物背后的那段历史以及相关人物产生情感和思想上的关联,触摸到文物的精神温度。这本书虽然讲的都是过去的事,但我希望它们也能指向当下、滋养当下,供当下的人去感悟和吸收。希望通过这本书,让今天的读者在凝视文物时感受到一种精神,从而对我们文明的来程去路、对我们民族的文化精髓,有敬畏、有热爱、有信心。
(作者为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