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在开封城里,包拯书写了他为官生涯中最浓重的一笔。“包公倒坐南衙”“怒铡陈世美”“狸猫换太子”“五鼠闹东京”和“六劾张国丈”等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早已是家喻户晓。毋庸置疑,“包青天”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一张名片。


(资料图)

开封博物馆建筑总面积5万多平方米,馆藏文物8万余件,石刻类有900余件。其中一件镇馆之宝上记录着北宋开封知府“名人天团”,但在这份花名册上为何找不到包拯的名字?

183个姓名串联146年历史

在开封博物馆二楼展厅中,竖立着一通看似普通的石碑,然而它却是一件国家一级文物,它高214厘米,宽96厘米,厚24厘米,这块碑上刻的既不是名人名言,也不是文学典籍,而是密密麻麻的183个名字,它就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府衙长官题名记碑——《开封府题名记》碑。

“这些可不是普通百姓的名字,而是从宋太祖建隆元年二月(公元960年),到宋徽宗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共计146年间183名开封知府的姓名、官职以及上任年月。”从开封博物馆社教部讲解员祁梦的口中,记者了解到《开封府题名记》碑是中国现存时间最早、规格最高的府衙题名记碑,对研究北宋政治史、都城治理体系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这个拥有近千年历史的石碑能够保存至今,其间经历了不少波折。

“我们从碑刻来看,其额和边所采用的纹饰,是宋代常见的缠枝牡丹和蔓草,而碑文中王曙的避讳和王宁的名字,都与《宋史》上所记录的内容相吻合,说明这块石碑刻于宋英宗以后、徽宗大观年以前。”开封博物馆馆长葛奇峰细数着石碑的历史,它原先在北宋开封府署,后几经辗转,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因修人防工事被放置在了大街上,最终才由开封市博物馆运回。

葛奇峰说,关于此碑的刻立者,有学者推测为王安石的同母弟王安礼。因为从碑石上的字体和布局看,138任李清臣之前,排列规整,风格相近,看似一气呵成,应该是王安礼权知开封府时主持题刻,而从139任王安礼至183任李孝寿,字迹及刻写方式并不一致,像是多次补刻的。据史书记载,崇宁四年(1105年)宋徽宗批准了蔡京“罢开封权知府,置牧、尹、少尹”的奏议,《开封府题名记》碑遂被《开封府尹题名记》碑所取代,因此李孝寿成为旧题名碑中的最后一任和新题名碑中的首任。

开封府在北宋时期被称为“天府”,俗称“东京开封府”,它是当时管理京城的最高行政机关。那么,对于开封知府的选任,北宋政府一定是相当重视,标准也极高,既要对皇帝忠诚,又要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较强的工作能力,所以称《开封府题名记》碑上记录着北宋时期超强“名人天团”也就不足为奇。

赫赫有名的“包青天”为何“名不在碑”

既然这块《开封府题名记》碑记录了183名开封知府,为什么唯独找不到大名鼎鼎的“包青天”?

宋末元初的史料笔记《癸辛杂识》对此作了解答,“独包孝肃公(包拯谥号为孝肃),姓名常为人所指,指痕甚深”。

原来,碑上有一处神秘的指痕,它的位置原本镌刻的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字——包拯。老百姓在看《开封府题名记》碑时,因为心怀对包拯的敬仰和怀念,便在包拯的名字上亲切抚摸,久而久之,竟然将包拯的名字磨掉了,只留下发亮的凹痕。

世间流传着这么多“包青天”的故事,他到底在开封府任职多久?据史料记载,年近六旬的包拯于嘉祐二年(1057)三月,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权知开封府,是北宋开封府第93任知府,共任职一年零三个月。

但就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大力改革诉讼制度,要求皇帝废除有缺陷的诉讼制度,命属下把开封府衙大门打开,让百姓的冤屈可以伸张,任何人不得阻拦。

实际上,包拯执法生涯中最著名的既不是铡美案,也不是狸猫换太子案,而是公开拆毁官宦豪族侵占河道修建的花园亭榭。《宋史》中记载,“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

“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宋史》中曾这样总结包拯的一生。

虽然,《开封府题名记》碑上已经看不到包拯的名字,但清官之名何须碑上记载,包拯其名不在碑,而有口皆碑。

碑中还有哪些“风云人物”

“其实,如果你仔细观察的话,可以看到碑上的‘名人’远不止包拯一人,曾有两位皇帝——宋太宗、宋真宗在登基前担任过开封府尹,还有寇准、欧阳修、范仲淹、苏轼、司马光、苏颂、蔡襄、宗泽等一大批杰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也在此任职。”跟随祁梦的介绍记者了解到,《开封府题名记》碑上的人物,在史书中多有记载,他们身上的故事也极为丰富,比如“包严欧宽”“熟能生巧”等等,这些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都和开封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据《开封府题名记》碑记载,范仲淹曾任开封府第54任知府。提起他,我们都会想起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他因在苏州治水有功,被调回京师,任开封知府,在任期内大力整顿京城官僚机构,剔除弊政,只用几个月的时间,就使开封府“肃然称治”。

蔡襄是开封府第八十八任知府,虽任期不满一年,但在短时间内却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他大刀阔斧地整顿吏治,史称“襄精吏事,谈笑剖决,破奸发隐,吏不能欺”。

从《开封府题名记》碑中可以看到,欧阳修是开封府第94任知府。宋仁宗嘉祐三年(1058年),欧阳修继包拯之后以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包拯的作风是“以威严御下,名震都邑”,而欧阳修的作风则是“一切循理,不事风采”,“民安其不扰”,同样把开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条,历史上因此有“包严欧宽”的说法。

其实,“提名”本是进士和诸科举人及第编同年题名登科录,并在礼部贡院所立的“题名碑”。而北宋时期的各级官厅即各立本厅历任官员题名碑,用于记录其姓名、官职、到任和离任日期。据文献记载和宋代石刻考证,“题名”制度在北宋很盛行,且在官府尤甚。司马光曾在《谏院题名记》中提到,“天禧初,真宗诏置谏官六员,责以职事。庆历中,钱君始书其名于版。光恐久而漫灭,嘉花八年刻著于石。”所以说,当时立《提名记》碑是为了让后人“历指其名而议之曰:某也忠,某也诈,某也直,某也回”,对官员们起到一种警戒的作用。

记者从开封博物馆了解到,为引领观众感受那个闻名遐迩、天下莫不向往的开封府,博物馆将于近日(具体时间以开封市博物馆官方通知为准)围绕《开封府题名记》碑,在一楼14号展厅开放名为“天下首府——北宋开封府特展”的常驻展览。展览共分为四大部分:府之风貌、府之政务、府之故事、府之延续。府之风貌,讲述北宋开封府地理范围、人口、风俗;府之政务,讲述北宋开封府的机构设置及基本职能;府之故事,围绕题名记碑中知府展览,选取代表性人物讲述其中的名人轶事;府之延续,讲述明清时期的开封府作为展览结尾。展厅展品将包含《开封府题名记》碑,清康熙三十四年刻、同治二年补刻本《开封府志》,清乾隆四年刻本《祥符县志》,民国时期《武经总要》及《宋名臣言行录》等,等着你去发现更多开封府不为人熟知的秘密......

来源:大河网记者 赵檬/文 王怡潇/视频

责编:杜若森审核:赵汉青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