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龚雯、徐鹏航

凌晨4点起床,处理夜间收到的邮件并着手安排当日任务;早上6点到达医院,查房、与住院患者交流;经常放弃午饭和休息时间,将上午的门诊延到下午一两点……这是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主任、大外科主任邵志敏的日常。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只要有1%的乳腺癌患者疗效还存在瓶颈,我们就必须以100%的努力去突破。”从事乳腺癌防治近40年,邵志敏带领团队将收治的初诊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从20年前的79.8%提高到现在的93.6%,帮助数以万计的乳腺癌患者重获新生。

他的一句话,往往是患者的“定心丸”

每周一、周三是邵志敏出门诊的日子。早上8点不到,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门口已经有许多患者在排队等待。

门诊室里的专家座椅绝大多数时间是空着的,邵志敏总是在体格检查区和诊室台之间不停走动:先查阅患者病史,到体格检查区为患者触诊,然后回到诊室台前评估既有治疗方案,并给出下一步诊疗建议。看病历、查身体、给方案,循环反复。

“姑娘,你这个内分泌药要坚持吃,不能自己停”“要注意饮食广谱、均衡”,对于来访的患者,邵志敏耐心解答她们的疑问,反复叮嘱。为了确保门诊质量,邵志敏经常占用中午吃饭、休息时间,坚持工作到下午一两点钟,直到让最后一个就诊患者满意而归。

对于正在治疗期的患者,邵志敏往往从检查报告中快速“锁定”核心信息,给出专业治疗方案:“这个指标有些高,需要再复查一个磁共振”“你是保乳手术,还需要做放疗,我给你写好方案,你可以回当地医院做”……

许多患者坦言:“我们大老远来这里看病,就是为了能够得到一个明确的结论,他的一句话就是我们的‘定心丸’。”

用100%努力,去突破1%瓶颈

乳腺癌是全球高发的恶性肿瘤,威胁着女性的生命健康,其中,三阴性乳腺癌因治疗效果欠佳,又被称为“最毒”乳腺癌。

邵志敏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之余,带领团队把三阴性乳腺癌作为攻坚对象。

“邵老师常说,只要有1%的乳腺癌患者疗效还存在瓶颈,我们就必须以100%的努力去突破。”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副主任医师江一舟说。

近年来,邵志敏团队建立三阴性乳腺癌多组学队列,发现中国三阴性乳腺癌独特的突变谱特征,并将三阴性乳腺癌分为四个分子亚型,揭示各个亚型的分子靶标,进而提出“基于分子分型的三阴性乳腺癌精准治疗策略”。

这些研究不仅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更实实在在改变了患者的预后,将“最毒”乳腺癌的疗效提升约3倍。

在邵志敏带领之下,团队已有累计10余项成果写入《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等国内权威指南,部分编入国际乳腺癌诊治指南。

“既要治好病,也要疗愈患者的心”

邵志敏一直推崇一个理念:良好的心理情绪对于乳腺癌患者治疗康复极为重要,要给予她们更多重新回归生活的精神力量。

2018年,26岁的培培被确诊为乳腺癌,在其他地方“判定”没有手术机会后,抱着最后一试的心态来到邵志敏的门诊。经过多学科会诊讨论,邵志敏给她带来了好消息:可以手术!

手术很顺利,经过一段后续治疗,在一次随访中,邵志敏笑眯眯地对培培说,治疗结束了,要开始新的生活,以后结婚生小孩的话记得告诉他。

培培既惊讶又感动。她后来回忆:第一个反应是邵主任除了治病外,还跟病人说这么暖心的鼓励话;第二个反应是自己竟然还可以结婚生孩子;第三个反应是原来自己已经基本治愈了,特别开心。如今,培培还会抽空在肿瘤医院发起的乳腺癌患者康复沙龙“妍康”里,帮助病友一起走出阴霾。

这一康复沙龙,还延伸出乳腺癌全程管理平台“妍康e随访”。在这里,邵志敏团队为患者建立个体化的随访档案,开通线上线下康复随访绿色通道,并涵盖康复锻炼等多项功能。

“对乳腺癌患者,既要治好病,也要疗愈患者的心。”邵志敏这么说。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面对荣誉,邵志敏看得很淡。“心怀大爱、手上有‘刀’、思有创新,抚平患者身心伤痛,并帮助她们建立起重新生活和回归社会的信心。”邵志敏说,“这是一个医者的追求。”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