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在中国青铜文化、矿冶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的湖北黄石,有一处令人叹服的险峻地势。它东西长2200米、南北宽550米、最大落差444米、坑口面积达108万平方米,形态上宛如一只硕大的倒葫芦,这是位于湖北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内的“矿冶大峡谷”,被誉为“亚洲第一天坑”。

黄石国家矿山公园的前身是湖北大冶铁矿。据计算,从1890年至2000年的百余年间,这里累计采出1.3亿多吨铁矿,生产出32万多吨矿山铜。由于长期的露天开采,露天采场形成了落差极高的陡坡,“天坑”这一“伤痕”由此形成。

为修复受损的生态,黄石人走上了将工业遗址改造为文化公园的深度开发之路。上世纪80年代,大冶铁矿联合相关科研院所经过反复尝试,最终发现了成活率较高的刺槐。经过几十年努力,矿山人在废石场上种出了面积达366万平方米的刺槐,一跃成为亚洲最大的硬岩复垦林。大冶铁矿于2005年建成了黄石国家矿山公园,还原采矿原貌,向人们展示中国矿业的发展历程和“石头上种树”的奇迹。

现在,矿坑已成为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内的核心景观,园区内已是一片绿意盎然、生机勃勃。每年槐花绽放时节,游人如织,不少学生群体和公司组团来这里参观学习矿山文化。

据介绍,为了加强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大冶铁矿的地质技术人员不定期对公园内露天采坑、硬岩复垦基地等遗址进行检查和监测,有效保护高陡边坡的稳定性。未来,矿山公园还将不断加大生态治理投入和生态景观改造力度,进一步发挥其独有的景观价值与文旅价值。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