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近日,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稳妥开展解决承包地细碎化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在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坚持农户家庭承包经营基础性地位,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基础上,以试点的形式,探索解决承包地细碎化的路径办法。
从趋势上看,解决承包地细碎化问题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改革开放之初,为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户自此成为土地经营的独立单元。相应地,土地也需要划分承包到各户,为了分配公平,不少地区通过水旱、远近、好坏搭配的方式,将耕地均分到农户,导致耕地分散为多个大小不一致、分布不均衡的地块,一家农户承包的耕地往往分散在多个地方,还出现了一批“补丁地”“巴掌田”。当时,农业生产以人力为主,1980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不到22%,连片生产和分块经营所付出的劳动力差别还没有那么明显,而且,当时城市空间尚未完全开放,能容纳的农村劳动力有限,很多青壮年劳动力仍然在家务农,所以地块分散所带来的生产问题并不突出。
但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大量劳动力外流。如今,农业耕种收生产综合机械化率已经超过72%,农民工数量超过亿,小块耕地经营的机会成本逐年增加,大规模生产的经营优势越来越明显。这时,耕地细碎化问题开始凸显,制约了耕地的规模利用和集约经营,延缓了先进技术装备的推广和应用,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已经成为我国农业转型发展中的关键障碍之一。
解决耕地细碎化的过程,既是宜机化的过程,又是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通过去田埂、除障碍、填沟壑,让分割的土地集中、连片、平整,不仅方便生产、节省成本、易于流转,还能增加实际耕种面积,实现分散土地、资金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有效重组。为了达到这个效果,各地已经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甘肃金川的“以井定田、互换并地”,江苏盐城的“小田变大田”,安徽蒙城的“一户一块田”都是在适应时代变化中做出的自发性尝试。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总结地方“小田并大田”等经验,探索在农民自愿前提下,结合农田建设、土地整治逐步解决承包地细碎化问题。基于此,农业农村部出台《意见》,提出要“探索解决承包地细碎化的路径办法”。从总的方向上看,解决土地细碎化问题,已经成为多方共识,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
从过程上看,解决承包地细碎化问题还需循序渐进。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解决承包地细碎化问题的过程涉及全国2亿多农户,利益关系复杂,冒进不得。《意见》明确提出,要切实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强行推动,不得损害农民权益,要求拟开展试点的村组,应当依法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方可组织开展试点。
试点的开展需守好两条底线。第一条底线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确保承包关系的稳定,这是农村稳定的基石,因此,风险小、成本低、易操作、能回溯的“承包权不动,经营权连片”解决方案是首选。第二条底线是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不只是经济利益的不受损,还有精神财富的不受损,不仅要计算经济效率、生产效率,还要考虑土地在农民心中的情节情感、心理价值。因此,解决承包地细碎化要依法、自愿、有序,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在工作推进过程中,要以农民自愿为前提,以市场化为主导,以示范引导为手段,分地区、分阶段有序推进。执行过程中,切忌强行推动,不能将推进进度作为考核工作成效的指标,否则就违背了“选择权交给农民”这一总体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