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安娜”
“现在育儿节目也要炒cp和站队了。”
(资料图片)
“不知道节目组在干吗?”
以上词条来自正在热播的的《爸爸当家》第二季。
节目以聚焦“全职爸爸”育儿现象,探讨社会新形态家庭相处经营模式为切入点,邀请4组家庭作为观察对象,分别是来自新疆的马杨、马君妍加上儿子马立奥一家;来自成都的况盛、谭信泽(三三)加上女儿况三喜;以及第一季两组家庭——肖杰、汪莹珠和他们的女儿允儿,还有葛沛豪、奚安娜和小米一家。
而屡次卷入争议的就是葛沛豪、奚安娜一家。
从最初关于奚安娜个人微博内容是否含沙射影其他嘉宾的争论,伴随着节目的热度,到后期,已经上升到了关于节目里这组家庭夫妻两个的眼神、动作,甚至是儿童行为的种种放大分析。打开节目,满屏弹幕都是关于奚安娜一家的负面评价。前两天,#奚安娜#更是被骂上了热1。
一档亲子节目,如此乌烟瘴气,是嘉宾真的有不妥当的行为?还是网友过激?
舆论风波,需警惕儿童的卷入
这场风波开始于节目开播以来@Olivia米米(按照微博内容看,应该是奚安娜使用女儿名字命名的社交媒体账号)微博上的言论。
最开始,5月中旬,节目刚开播不久,奚安娜在@Olivia米米微博上发表了关于“熊孩子”、“不喜欢任性的小孩”。
彼时节目内容尚处在前期发酵阶段,孩子们初登场,因此也没引起过大的讨论。后来,节目热度上升,节目之外的嘉宾自然也得到了“走红”的待遇——言行被关注。
随即,前文提及的相关言论迅速引起了讨论,而引起争议之后,她也没有停止相关微博的输出。
比如:直接@了三三,但双方并未互关,那条微博下也并未显示有互动。
于是,随着节目的热播,考古的网友,顺着时间线往回,发现奚安娜运营的这个微博内容与节目当中的内容有一定的关联度。
比如:4月底,用了十分不恰当的词汇,如“婊”“心机”“不怀好意”等等,配图却是三喜家的宠物狗:
引发了“是否在内涵三喜家”的联想之后,又删除了配图中的狗狗照片。
又比如:这边三喜在节目当中哭闹,妈妈三三没有安抚,放任孩子哭个够。那边,奚安娜立刻发表了关于家长要不要在小朋友哭闹的时候制止或给予提醒的看法。
要素过多,巧合过多,引发了不少吐槽。
但原本话题都只在大人之间流转,直到葛沛豪在其微博评论区直接打出了“三喜”,以及奚安娜直接@了另一组嘉宾谭信泽(三三)的微博。直到这几天高挂热搜之上,网友们寻着常规的舆论思路,解读成年人的节目内节目外的种种行为,也开始放大孩子们之间玩闹的行为互动解读上。
于是,第一季备受喜爱的小米,独处时被认为“不合群”,玩游戏时被指好胜心强输不起所以“推了松子(马立奥)”,“讨好型人格”等等。
那么,奚安娜不断在微博输出的同一时间段内,节目在发生着什么呢?
节目当中马立奥与三喜,两组家庭之间的互动以及两个孩子的可爱喜人,让这两组家庭成为了节目宣发核心点以及观众视线的焦点。
尤其马立奥,性格活泼,语言表达能力强,加上粗旷西北套马的汉子爹和大气下手打孩子屁股丝毫不手软的妈妈,以及宠爱孙子又自带搞笑气质的爷爷,马立奥立刻就成为了网友们的“互联网新儿子”、“西北小甜豆”。
节目进入家庭见面环节,马立奥一家到况三喜家拜访,两个家庭之间的真诚互动也让节目热度冲上了高峰。一时之间,三喜和马立奥的这一对活宝cp,横扫了各大短视频。
关注度的上升也让奚安娜社交媒体的言论解读越演愈烈。
奚安娜也不得不发布道歉微博,表示自己发微博只是个人情绪的宣泄,与节目和其他家庭无关,但网友们显然并不买帐。
客观来说,某种程度上,儿童行为确实映射了部分家长的心理或是思想。儿童行为偏差的背后离不开父母的教育以及对父母日常行为的模仿。
但儿童的可爱之处,也正是亲子节目的精髓核心——成长中的孩子们,她们有千万种样态,几乎一天一个变化。光是短短的一季节目,就能看到马立奥的成长,松子不仅高了瘦了,还和三喜建立了“青梅竹马”的友谊。
换句话来说,一般情况下,儿童的行为本身其实没有那么多成人世界的规训与内在含义。无论各家长之间真实的来往情况如何,各个家长之间关于育儿的理念又有何差异,用成年人世界的潜规则与潜在语言行为,去审视儿童,终究不理智也不妥当。
“互联网儿子”的背后,一代人对童年的弥补
亲子类综艺作为综艺节目的一个大类题材,从《爸爸去哪儿》的星二代一路演变到如今的素人家庭观察,几经迭代。如今,市场里的同类题材,基本以素人嘉宾为主,围绕着每个阶段的成长与父母关系进行,整体透着一股规模不大,但总能常做常新的气息。
还是那句老话,「人永远是观察类节目的灵魂」,尤其素人节目。
在观众对嘉宾面孔不熟悉,不认识的情况之下,被吸引、关注且被圈粉,本质上是被嘉宾的品质、性格上的闪光点所吸引。
以况盛一家为例。
况盛的原生家庭并不算圆满,加上他比妻子三三要大上许多,在节目前期也没少被吐槽,甚至一度三三还被网友评价恋爱脑。
随着节目的播出,其个人性格魅力逐渐展现。像身边每一个普通人一样,为了改变生活付出的努力,那些怕给不了妻子孩子好的生活条件的愧疚和因为压力睡不着的夜晚,在节目内容之外被延展出来。
节目内,两人的边界感与礼貌真诚也得了观众一致的认可。马杨表达对三喜的喜爱,直接送了一匹马,况盛与三三知道礼物贵重,并没有心安理得地接受。先是不停地打听马的价格,想折现,未果,又说要和马杨联名买衬衫做饲料钱。
你甚至很难想象,当三喜因为马立奥要离开而难过,况盛没有用零食或玩具转移她的注意力,而是选择直接告诉孩子,“他走了,你继续生活。”
这种尊重感,正是东亚的家庭文化里,最缺失的那个部分。
种种细节,从节目角度,完整了人设,从内容立意角度,也完成了人与人之间需要时间相处,才能了解,再下定论的价值表达。
更重要的是,即便生活并非大富大贵,最苦的时候生完孩子手头只有3000块,但这种苦难丝毫没有反馈到孩子三喜身上。
观众对于素人家庭的喜爱,也映射着一个群体甚至是一代人对于童年与原生家庭的期待。“况三喜的童年,除了那颗还会长出来的小牙之外,什么都不缺。”“精神富足的可贵之处是能抵挡现实人生的大风大浪的。”“
东亚社会常见的原生家庭孽力循环,贫穷带来的情绪发泄、打压和辱骂的负能量,都没有在况盛与三喜的相处上有哪怕一丝一毫的流动。换句话来说,况盛与三三能得到喜爱的根本就在于东亚文化语境下的独特家庭文化,并没有在这个家庭里出现代际流动。
联想到不久前,火热社交媒体的话题“重新养自己”,三喜就像一个大众理想里追求的完美童年样本,父母感情良好,情绪自控力强,能够“蹲下”平视自己的孩子。这种充满被爱的氛围,足以让目前互联网主流用户——90一代人沉迷。
“这个世界到底谁在幸福?”
“况三喜吧。”
马杨家也同理。
如果说况盛与三三一家是普通人通过努力可以获得幸福的样本,那么马杨与马君妍带着戏剧性的相亲认识、十天闪婚,加上西北风光的辽阔,让这组家庭成为了具有强烈浪漫色彩的理想家庭的具象化样本。
作为旁观者,甚至可以在亲子节目里嗑到马杨与马君妍的夫妻糖。
节目组也十分的狡黠,在全职爸爸的主题下,充分放大了马杨略带大男主主义个性里的闪光点,用略带些幽默的氛围弱化了作为妻子角色在这样的结构下可能付出的辛苦(此处仅讨论可能性,不特指马家)。
除此之外,以本季大量圈粉的马立奥和三喜来看,节目录制时一个3岁半一个5岁,但却教会了很多成年人都未必能懂的道理。
比如,一个精力旺盛,日常上蹿下跳的“猴孩子”,他急性子,但有礼貌,正视自己的错误,会及时道歉,知错就改。又比如,另一个没有公主病的小公主,拥有成年人都钦佩的情绪管理能力。
这就是亲子节目的重要魅力之一,没有人能回到过去修复童年的创伤,但看别人幸福,有时候也能感受到幸福。
四组素人家庭的多面性,折射出了现实的多维度。节目宛如一场圈定了范围的社会实验,那些生活里容易被忽略的人物特点、相处细节在镜头下被放大,可爱的更加可爱,焦虑的自然也就更加焦虑。
至于节目之外的舆论,随着舆论的争吵声越来越大,“奚安娜”话题词条一次又一次冲上微博热搜高位,无论是嘉宾借势吸引流量也好,节目组舍不得热度也罢,涉及儿童与未成年,娱乐节目在宣发、舆情动态上还是注意一下为好。
大家心知肚明,亲子的节目类创作者以及节目方格外需要遵守边界与底线,九曲十八弯好不容易找到“活路” 的亲子综艺,别因为一把贪心,最后玩死了,得不偿失。
图源:微博、豆瓣,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