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按摩椅正在想尽办法赶走“蹭座人”。影院候场时,在未付费的情况下,苗宇坐上共享按摩椅的四分钟时间里,先后被机器语音提示了三次“请起身,让我为其他人服务”,最后被提醒“我马上要自动翻转,请立即离开。”
这背后,也反映出共享按摩椅赚钱的急迫。共享按摩椅诞生于共享浪潮之时,六年过去,大多数共享经济已是一地鸡毛,就连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也不得不通过涨价求生。而似乎无人问津的共享按摩椅,却一直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孔不入,除了高铁、机场、商场之外,共享按摩椅还进入观影厅内,占据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的核心位置。
【资料图】
一位共享按摩椅招商人员向Tech星球透露,疫情放开之后,各大品牌开启新一轮跑马圈地,甚至卷向海外市场。无数中小品牌也靠低价贴牌生产的设备涌入市场,它们避开已饱和市场,寻找其他人流密集区铺设按摩椅。
那么,共享按摩椅是如何赚钱的?究竟吹鼓了谁的钱包?能够“躺赢”吗?
代理商亏几百万,赚不到钱的按摩椅“赶人” 共享按摩椅曾被认为是一门“躺赢”生意。一台均价在6000元左右的设备,如果每天3-5人使用,按照单次消费10元计算,基本半年时间可以回本。而一台按摩椅有3~5年的更换期,此后就是“躺赚”期。 并且,比起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共享按摩椅破损率较低,不用负担太多维修和运营成本。共享按摩椅招商人员李杨向Tech星球介绍,后期更多是清洁工作,可以给商场保洁人员一些红包或礼物,让他们代为管理。她介绍,一两个运维人员足够负责覆盖一个城市上千台设备。此外,就是保证设备通电在线,代理商可以通过后台实时查看到,进行定期巡检。 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对王磊来说,在昂贵的租金成本面前,一年代理了几百台共享按摩椅,不仅没有让他实现暴富梦,连成本都未能收回。尽管并未透露亏损金额,但他说,身边亏损几十万到几百万的代理商很常见,就是还没见过赚到钱的。 在铺设点位时,共享按摩椅运营商一般会采取直营和联营两种运营模式,前者是指品牌方向物业交租金换取点位投放,品牌方拿取全部收入;后者则是物业仅提供场地,按照合同约定比例抽取一定的按摩椅收益。 但商场很少接受分成模式,王磊向Tech星球介绍,市面上各大共享按摩椅产品基本都是由福安的厂商贴牌代生产,产品并无太多核心竞争壁垒,最终考验的是代理商的人脉资源,能否以低价抢到好点位。否则,对商场而言,就要提供更高租金者进场。 商场档次规模及客流量不同,租金差异明显。以杭州为例,王磊透露,龙湖天街单台日均租金基本都大于50元,银泰根据不同区域地段租金10-30元不等,其他客流量更低的万象汇等则是8-20元不等。 目前共享按摩椅单次消费金额基本都在10元以上,也就是说,一台设备每天至少要1至2人付费使用,否则很难弥补租金成本。在王磊看来,每一个站点用户“尝鲜”体验过后,付费率会慢慢下降。他曾尝试往县城等下沉市场铺设,也不尽如人意,且设备损坏率较高。 王磊并非个例。李杨提供的一组刚投放设备的商场后台运营数据显示,一台设备日均收入在20-40元不等,转化率(扫码后真正付费人数)仅为10%-20%。 必须想办法走分成模式,王磊说,但也得有谈判技巧让对方接受,比如前期他会与健身房七三分,等赚回产品成本后,他承诺给健身房分七成。 如今,赚钱难的共享按摩椅,一方面加强“防占座”功能,想尽办法通过各种语音提示“赶走”非付费用户,部分按摩椅则是增加“防久坐”功能。另一方面,想尽办法吸引用户,比如,很多高铁站共享按摩椅上会配有充电设备。 其实,共享按摩椅使用率低的背后,不止是用户新鲜感降低。近两年,共享按摩椅卫生问题频发,让一些用户望而却步,按摩效果也备受诟病,很多用户在社交媒体上吐槽,感觉像“遭到一顿暴打”。 苗苗对此深有感触。她曾因为充电应急需求,在高铁站候车大厅的共享按摩椅上扫码了“按摩12分钟+充电”9.99元套餐,然而不仅因为按摩噪音过大引起周围人围观,让她经历“社死”,充电功能也很慢,整体体验比较鸡肋。 观影厅内的按摩椅也逼疯一部分年轻人,他们直言“花了高票价还要忍受折磨”。共享按摩椅一般会被铺设在观影厅核心位置,因为目标客户更具备消费能力。 一位影院工作人员向Tech星球透露,共享按摩椅会被顾客投诉,包括夹到头发,按摩效果差等等,最后会以退款解决。 共享按摩椅曾经也经历过短暂的高光时刻。2017年,各大品牌以惊人的速度扩张,把共享按摩椅铺设进机场、高铁站、医院、酒店等公共场所。据不完全统计,仅在2018年,全国共享按摩椅铺设量超过100万台。 天眼查显示,2017年共享按摩椅行业新增注册企业数量,是2016年的5倍。2018年到达共享按摩椅资本涌入的高峰,各路玩家疯狂铺设椅子,当年新增注册企业数量,较2017年几近翻番。 入局者中,首先是按摩椅制造类上市企业,比如荣泰健康通过子公司稍息科技创建了“摩摩哒”品牌,奥佳华推出共享按摩椅品牌“摩享时光”。其次是非制造厂商品牌,奇拉、爽客、头等舱互联、云享云、乐摩吧等相继获得资本融资。尤其是头等舱互联,背后站着真格基金、不惑创投、梅花天使等一众明星投资机构。 各大品牌集中抢占两大渠道,以摩摩哒、乐摩吧为代表,主要聚焦商场、影院等购物中心渠道,而爽客则聚焦在高铁、机场、医院等渠道。 荣泰健康财报显示,2017年,“摩摩哒”体验式按摩服务营业收入为2.33亿元,占全部营业收入12%,2018年更是达到了3.66亿元。尽管如此,2018年由于铺货设备大增,摩摩哒成本却飙升至2.80亿元,毛利率大幅下滑到了23.38%。此后,荣泰健康宣布放缓共享按摩椅投放速度,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改善经营效率。 作为最早期共享按摩椅代理商,刘金对那段疯狂抢站点的场面记忆犹新,他跟商场谈判好“1台设备月租金500元”,很快被另一家品牌增价争抢。在他看来,如果月租金超过500,扣除租金、物流运输等一系列成本,根本无法收回成本,最后他选择及时止损,退出竞争。 另一位共享按摩椅早期代理商向Tech星球表示,尽管刚开始共享按摩椅投放到市场时确实生意不错,但那时候能给代理商的分成很少,赚不到太多钱。不过,因为需求暴增,很多厂商通过销售按摩椅能够大赚一笔,毕竟无论最终设备如何运营,能否收益,对他们而言,设备已经卖出去了。 行业转折点出现在2019年,共享经济“哑火”,作为重资产业务,共享按摩椅也面临“自身造血”困难,走下神坛,也再无品牌宣布新的融资消息。 此后,频繁把共享按摩椅带回公众视野的是各种卫生、安全隐患,包括不限于被夹到头发、按摩椅缝隙中出现虫子等等。 疫情更是让共享按摩椅市场经历了一轮大洗牌。一位共享按摩椅厂商的业务负责人告诉Tech星球,疫情期间很多客户亏损严重,甚至被淘汰退场。今年上半年,他们更多是盘活已有设备去回本。 Tech星球观察发现,“头等舱互联”公众号2021年3月份后停止更新,小程序也无法使用。相比其他背靠制造商品牌,“头等舱互联”是一支互联网基因团队,一旦资本停止输血,或很难抵御风险。 “九点按摩椅”一位区域负责人表示,不再铺设新设备,直言“生意难做”,至于具体原因,他不愿再多谈。 荣泰集团旗下的“摩摩哒”品牌也逐渐减少共享市场投入,更加专注家用按摩椅生产。荣泰健康2022年报显示,体验式按摩服务实现营收556.73万元,同比减少90.73%。 大浪淘沙,存留下的品牌,多是“背靠大树”,比如乐摩吧背后的久工实业、摩享时光背后的奥佳华,爽客背后的顾家集团。 数据显示,乐摩吧目前在全国投放共享按摩椅超过18万台,七成分布在购物中心,这距离乐摩吧创始人谢忠惠在2017年底提出的“计划5年铺设100万台设备”相距甚远。爽客目前在全国投放共享按摩椅超过25万台,主要聚焦在机场、高铁站和医院。 尽管如此,这些品牌也并非“躺赢者”。疫情放开后,无数中小品牌正成为新的“搅局者”,抢占市场份额。一方面,它们在已有站点争夺。尽管购物中心、高铁、机场等市场早已经饱和,且进入品牌会签署排他协议。“但商场渠道租期短,就有切换抢占的机会”,共享按摩椅招商人员李杨说,不过,她建议现在最好保证日租金在10元以下,否则进商场有一定风险。 李杨表示,摩摩哒逐渐退出共享市场后,其影院渠道一半被乐摩吧拿下,还有一半被很多小品牌拿下。“商场资源其实也很难垄断,只要商务关系好,再小的团队也能拿下”,她进一步分析道。 另一方面,各个品牌开始寻找新的渠道和点位。一位中小按摩椅品牌销售人员向Tech星球表示,每天她会盯着美团大众点评,一旦有新开业的游乐场等会立即联系,主要通过“五五分成”模式合作。她举例称,像在儿童娱乐场所里,一些父母的等待时间,就是潜在需求。一台设备费用4000元,如果日均收入30元,一年多可以实现回本。 乐摩吧和爽客也开始依托加盟商人脉资源,拓展新点位。一位爽客按摩椅招商人员表示,目前在配套写字楼的商业中心投放效果不错,转化率高达60%以上。“主要针对上班族工作劳累后的就餐时间,他们也是真正有按摩需求的群体”,她进一步解释道。 乐摩吧则是开放城市合伙人计划。一位乐摩吧员工透露,目前公司员工有1000余人,今年在推进上市进程,预计明年上市。 尽管不能实现暴富梦,共享按摩椅依旧吸引着“淘金者”入局。归根结底,共享按摩椅创业门槛低,花费几万元成本就可以采购几台设备去市场投放测试,如果能找到好的点位,也许能有机会赚到钱。 也因此,这门号称“躺赢”的共享生意竞争至今还未画上句号。只是,共享按摩椅的消费体验、安全、卫生问题日益在社交网络上引发热议,未来还有多少人愿意为它买单? (注:文中苗宇、王磊、刘金、苗苗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