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地产,从建筑设计、园林规划到装饰标准,这类老年地产的建筑产品开发接近于高端住宅产品开发的规律,创新核心在于适老化设计。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中国养老地产行业市场需求 中国养老地产行业发展模式分析
养老地产是以适老化设计为创新核心、配建日常生活护理、餐饮服务、医疗、康复、健康管理、文体活动等重点基础设施的新兴地产市场。与普通房地产开发相比,养老地产产业链延伸较长,涉及保险、医疗、教育、文化体育与娱乐等多个行业。市场参与主体涵盖了地产开发商、保险机构、医疗机构,以及其他业务跨界企业。
根据养老地产运营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国营机构、民营机构、公办民营、公助民办等类型;根据养老地产服务的内容以及收费差异情况,可以可以划分为福利院、养老院、敬老院、疗养院、老年公寓、护理院等。福利院、敬老院和养老院一般为政府主导的非营利性公办机构,收费较低,市场供不应求,疗养院,老年公寓、护理院等则一般为民办盈利性机构,提供个性化服务项目,收费相对高昂。目前养老地产主要的运营模式包括销售模式(本地销售模式、度假销售模式)、租售结合、床位出租、会员制模式以及金融组合模式(以房养老、押金或养老金返还等)。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3-2028年中国养老地产行业投资策略分析及深度研究报告》显示:
我国老年化过程将经历三个阶段,分别为快速老年化阶段、加速老年化阶段、重度老年化阶段,其中重度老年化阶段的老年化水平为31%,8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为25%。目前,国内养老地产主要有三种运营模式:一种是持续照料退休社区模式(CCRC);一种是全龄型社区模式;一种是养老公寓模式。
购买力是以收入来做保证的,老年人的经济收入状况是决定老年市场规模和容量的关键因素。老年人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子女或亲属供养、老年人离、退休金和劳动收入以及社会保险和救济。2010年,仅退休金一项就增加到8383亿元,到2020年将为28145亿元,2030年将为73219亿元。
全龄型社区,多由房地产商直接开发,后续运营由养老运营公司负责。全龄型社区对于入住者没有年龄硬性规定,通常依据医养结合、养生度假等理念进行建设,老人也多以“候鸟式”居住为主。养老公寓模式通常体量较小,在200个房间左右。在满足居住功能的同时,更加强调护理的概念,各类配套设施较为齐全,可以满足独居老人、失能、失智老人的不同需求,并提供专业服务。
据统计,截至2020年全国共有各类养老机构和设施32.9万个,较上年增加12.5万个,同比增长61.27%;养老床位合计821.0万张,较上年增加46万张,同比增长5.94%。其中全国共有注册登记的养老机构3.8万个,比2019年增长0.4万个。
随着中国老年人养老观念的转变,老年人的住宅消费观念也随着改变,从基本的住宅消费提高到住宅消费的品质上来,越来越多的老年认识到购买老年公寓是一种投资,既可保值,又可以作为不动产留给后代,他们越来越愿意投资老年公寓。根据调研分析显示,在中高收入老年人期望的入住方式中,希望购买房产权的占调查总数的51%,租赁房屋使用权的占24%,希望购买产权式酒店的占16%,其他方式占9%。
面对日益复杂的老年人口需求更迭,我国养老行业的供给却远远不够。根据民政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总数为34万个,床位817.2万张。其中,养老机构3.9万个,床位499.7万张;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30.1万个,床位317.5万张。仅考虑80岁以上自理能力较差的3580万人,可以看出供给端基础设施严重不足。
中央及地方密集出台了各项政策以支持养老产业的发展。其中,仅中央级的养老产业相关文件就多达一百三十多个,包括产业发展政策、土地规划政策、金融支持政策、人才培养政策、医养结合政策、行政补贴政策、民营及其他资本优惠政策、市场监管政策。
根据“十四五”规划纲要,至2025年,我国将支持300个左右培训疗养机构转型为普惠养老机构、1000个左右公办养老机构增加护理型床位,支持城市依托基层医疗卫生资源建设医养结合设施。加大养老护理型人才培养力度,扩大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供给,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提高到55%,更好满足高龄失能失智老年人护理服务需求。
本报告根据养老地产行业的发展轨迹及多年的实践经验,对中国养老地产行业的内外部环境、行业发展现状、产业链发展状况、市场供需、竞争格局、标杆企业、发展趋势、机会风险、发展策略与投资建议等进行了分析,并重点分析了我国养老地产行业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对养老地产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前景作出审慎分析与预测。
是养老地产企业、学术科研单位、投资企业准确了解行业最新发展动态,把握市场机会,正确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的必备参考工具,极具参考价值!
了解更多行业数据详情,可以点击查阅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2023-2028年中国养老地产行业投资策略分析及深度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