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4月2日,2023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在北京召开。其中首场论坛为“双智论坛”。在论坛上,交通运输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的“双智”融合发展开始进入了真实有效应用的新阶段,自动驾驶、无人配送等应用正在改变着城市的生产与生活。
在各地加大对“双智”领域投入的同时,车城互动仍有很多堵点和难点,这也直接关系到“大城市病”的治理工作。有专家表示,未来,在“双智”领域应制定统一的标准规范,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才能更好地实现车城互动的健康发展。
中国方案
(相关资料图)
“双智”指的是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作为改变城市生活和工作方式的历史性变革,“双智”融合的探索在全球尚无经验可循,因此,“双智”融合发展的中国方案引起了广泛关注。
2021年,住建部、工信部分两批确定了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16个城市为“双智”试点城市。住建部城市建设司副司长刘李峰在论坛上指出,试点城市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目前,试点城市已在2000多个重点路口布设了视觉雷达等感知设施和车城交互设施,布局了24万座5G基站。同时,试点城市已投放1700辆L4级自动驾驶车辆,累计测试里程达到2730万公里,累计服务380万人次。
“城市智能化管理手段在不断丰富。试点城市以数字化手段加强对基础设施、城市交通、公共服务、防灾应急的监管,丰富了城市管理的手段。在法规标准方面也不断取得突破。比如,深圳市发布国内首部关于智能网联汽车管理的法规,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刘李峰说。
北京市社科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智能社会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王鹏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智能网联汽车是重要的产业发展方向,和城市的智能化运转、智慧交通息息相关、相辅相成。智慧城市的发展,能给智能网联汽车提供更好的数字化基础设施与应用场景。
场景突破
“双智”融合将给城市的生产生活带来怎样的改变?如何治理“大城市病”?
在“双智论坛”上,交通运输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的“双智”融合发展开始进入了真实有效应用的新阶段,北京、上海、苏州等城市开展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智能公交自主泊车、无人配送、无人售卖、无人清扫等场景应用,正在悄然改变城市的生产生活。
在北京,60平方公里范围内率先开展了全无人自动驾驶运营示范。目前北京市已向18家企业、384辆车发放自动驾驶道路测试临时车牌,亦庄自动驾驶出租车活跃用户13万户,累计服务超过93万人次。据北京商报记者最新获悉,北京已经批准无人值守测试车辆。
据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刘力介绍,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在60平方公里范围内实现了车路云一体化的功能覆盖,实现了自动驾驶出租车、无人配送、无人零售以及微循环接驳等应用场景。他还表示,车路协同使车辆的每万公里的工作风险降低了23%,完成OBU车载终端功能开发,近700辆社会车辆实现了网联化的功能。
王鹏表示,智慧城市和智能网联汽车融合发展,首先有利于促进产业经济发展,带动就业;其次,“双智”融合能促进智慧交通发展,减少交通拥堵,促进公共服务提升,提升整体城市运行效能;最后,还可以实现数据的共享,促进智慧化治理的实现,改善城市的整体风貌环境,更有利于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
无锡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吴琦认为,近年来,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改善了居民生活环境,但随之也造成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大城市病”,给城市管理者和居民造成了极大困扰,政府亟须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以优化城市的整体运行,破除城市发展困局。
“随着我国数字技术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企业也需要大量能够支撑技术落地的场景,而智慧城市恰好可以满足这些场景需求,同时也契合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战略。”吴琦说。
有法可依
今年以来,我国多地在“双智”领域加大了投入。有媒体统计,今年一季度,全国至少有10个城市相继出台了发展“双智”的新政策、新规划。
例如,上海市今年2月发布新方案,明确2023年上海高速、快速路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与示范里程累计将超过5万公里,2025年累计测试里程超过20万公里。
“不过,根据两年试点工作经验,推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的道路上仍有不少需要破解的难点热点问题,如探索商业闭环模式、制定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标准等。”刘李峰坦言。
针对这些在试点中发现的问题,目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也已经在着手解决。刘李峰举例,在标准化方面,由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牵头,汇聚了试点城市、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力量开展“双智”协同发展标准体系的研究,同时通过一城一标的城市邀请部分已经有基础的城市牵头编制“双智技术导则”。
王鹏认为,推动“双智”融合发展,需要有关部门连同相关企业制定好顶层设计,让相关的交通部门、投资机构、科研机构等联动起来,解决发展道路上的难题。从数字化基础设施的角度来看,需要打通原有的边界,实现数据的共享、业务的协同,更好地实现融合发展。
“‘双智’融合发展需要有全国统一的标准规范,无论是智慧城市建设,还是智能网联汽车,以及其他的智能应用,都能有法可依。同时,智慧城市和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都需要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目前在人才孵化、人才引进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王鹏说。
北京商报记者 金朝力 袁泽睿 图片来源:北京交通 范科峰/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