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牧场”是指在一定海域内,采用规模化渔业设施和系统化管理体制,利用自然的海洋生态环境,将人工放流的经济海洋生物聚集起来,像在陆地放牧牛羊一样,对鱼、虾、贝、藻等海洋资源进行有计划和有目的的海上放养。
纵观全国海洋牧场建设和发展现状,不难看出,在当前严峻的资源环境与产业限制等刚性约束的条件下,海洋牧场建设仍然缺乏集全产业链条协同发展、海陆空间统筹发展、跨界产业融合发展为一体的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模式,亟待通过试点示范,构建以“生态、精准、智能、融合”为特征的“全域型”现代化海洋牧场。
2023年中国海洋牧场行业发展分析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年来,我国海洋牧场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已建设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53处,数量和质量都大幅提升,有效推动了水产种业、装备制造、休闲渔业等关联产业的快速发展,产生良好的生态和社会效益。但现代化海洋牧场作为新生事物和复杂的系统工程,仍面临一些潜在风险。
一是海洋牧场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准入源头监管薄弱。牧场运营管理企业技术资金实力参差不齐,目前对其资格审查认定工作还不规范,一定程度上导致出现圈海、占海以及随意改扩建等盲目开发建设问题。海洋牧场综合体项目审批缺少专门性的技术标准或联合审批机制,面临用海性质难确定、配套设施建设难审批等问题。源头监管不力给区域海洋牧场建设发展带来较大风险,限制了海洋牧场功能的有效拓展和综合效益的提升。
二是海洋牧场及关联产业发展的区域性行业准入政策不够明确。主管部门对海洋牧场海陆空间统筹发展、牧场产业链协同发展、跨界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统筹考虑不足,缺乏针对海洋牧场建设功能布局、配套设施建设和多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等方面的具体指导意见和行业准入要求,导致牧场建设规模小、分布散、水平低、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同时,海洋牧场效益和产业链延伸发展也受到限制。
三是海洋牧场质量安全评估技术体系有待完善。现有海洋牧场示范区绩效考核标准较低,缺乏对其生物承载力、集约节约用海水平及生态效益方面的全面细致评估。针对装备型、多功能平台牧场的质量效益评估指标较少且较为粗略,海洋牧场质量安全评估技术体系有待完善。
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出版的《2022-2027年中国海洋牧场行业发展分析与投资调研报告》统计分析显示:
海洋牧场在浅海养殖技术和模式上大胆创新,上层养海带、中间养贝类、底层养鱼类的立体养殖模式,让亩产经济效益增加2.5倍以上。另外,海洋牧场建设可直接带动水产品精深加工、渔业装备制造、旅游业等多个产业发展,促进海洋经济新旧动能转换,为渔业发展开辟新道路。根据《青岛市海洋牧场建设规划》,预计到2025年,青岛海洋渔业与旅游业实现深度融合发展,海上牧场采捕、休闲垂钓、渔事体验、渔家乐等休闲渔业旅游产品丰富,每年可接待游客200万人次,海上渔业观光旅游、休闲海钓等将成为青岛市海洋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据测算,已建成的海洋牧场年可产生生态效益604亿元、直接经济效益319亿元,年度固碳量19万t,消减氮16844 t、磷1684 t,由此可见,海洋牧场综合效益发展空间广阔。现阶段,我国海洋牧场海洋牧场人工生境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尚处于初期探索阶段,人工生境技术发展面临诸多技术瓶颈。最新数据显示,国内海洋牧场涉及海域面积约1500平方千米,随着国内约178个海洋牧场示范区的建设,预计到2025年,海洋牧场涉及海域面积将突破2500平方千米。
据农业农村部消息,为进一步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与合理利用,保护生物多样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农业农村部近日发布关于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出,到2025年,休禁渔制度进一步完善,国内海洋捕捞总量保持在1000万吨以内,捕捞限额分品种、分区域管理试点不断扩大;建设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200个左右,优质水产种质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每年增殖放流各类经济和珍贵濒危水生生物物种300亿尾以上;长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有所改善,中国对虾、梭子蟹、大黄鱼等海洋重要经济物种衰退趋势持续缓解,长江江豚、海龟、斑海豹、中华白海豚等珍贵濒危物种种群数量保持稳定。
未来行业市场发展前景和投资机会在哪?欲了解更多关于行业具体详情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报告《2022-2027年中国海洋牧场行业发展分析与投资调研报告》。由中研普华研究院撰写,本报告对我国海洋牧场行业的供需状况、海洋牧场发展现状、海洋牧场子行业发展变化等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海洋牧场行业的发展现状、如何面对行业的发展挑战、海洋牧场行业的发展建议、海洋牧场行业竞争力,以及行业的投资分析和趋势预测等等。海洋牧场报告还综合了行业的整体发展动态,对行业在产品方面提供了参考建议和具体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