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6▪26”国际禁毒日,南京市秦淮区禁毒办在秦淮区首届最美禁毒人颁奖现场,排演了小话剧《归途》。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这出话剧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原型人物张某来到了彩排现场。他现身说法,为大家讲述毒品的危害。


(资料图片)

走出强戒所,他放下了所有包袱

2020年的夏天,秦淮区洪武路街道社区戒毒(康复)办公室的禁毒专职社工,无缝对接到解除强戒出所的张某。

62岁的张某曾经是个“五进宫”的瘾君子,年轻时候下海经商,暴富之后逐渐膨胀。1996年,他沾染上了海洛因,从此家庭发生变故、亲人唾弃,他成了强戒所的常客。2018年,失去了人生目标的张某再次被送到强戒所,这次他似乎找到了躲避枯燥无味集体活动的好办法,凭借年少时的书画功底,他成天“混迹”在强戒所的书画室。强戒所管教民警观察到这一现象后,特意安排张某负责禁毒板报和一些书画作品创作。

机缘巧合之下,张某展示在强戒所橱窗内的作品,被前往强戒所调研授课的书法协会专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从此张某看见了生活的希望,在积极配合戒毒措施的同时苦练书画,解除强制隔离戒毒的那一天他扔掉了所有物品向过去告别,仅仅带着创作的作品离开了强戒所。

走进戒毒办,他按下人生重启键

后续在照管社区康复期间,张某的内心依然有些波动和抵触。一来,他自我感觉这次强戒已彻底戒断了毒瘾,不需要再进行社区康复;二来,昔日家庭的幸福和现实的孤苦伶仃强烈对比,让他非常懊悔和不甘。张某一度表现出不愿说话,排斥、抵触、不配合社区康复,细心的街道戒毒办禁毒专职社工很快发现了张某情绪上的波动,围绕张某的性格特点、生活实际和现实表现,制订了详细的康复方案。

针对张某喜欢书画的特点,街道戒毒办充分协调辖区资源,拜访名师大咖,为张某拜师学艺创造条件。通过积极协调各部门,在政策法规允许的情况下一路开绿灯,以最快的时间为张某申请到了社会低保补助和大病医疗救助。禁毒专职社工们以家人的姿态用真心换真情,加大走访力度,将“平安关爱”落到实处,竭尽所能为其解决实际困难。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举措,让张某感受到了温暖,从此认定禁毒专职社工是什么话都能说的“唯一至亲”,戒毒康复的决心愈发坚决。

家人助力,重新过上幸福生活

多次戒毒失败,让原本富裕的家庭支离破碎,唯一的儿子对张某产生了很深的积怨,在张某被送进强戒所的时候,儿子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这个破碎的家。对亲人的渴望是张某心头唯一的疙瘩,禁毒专职社工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酷暑寒冬,在接下来的半年多时间里,禁毒专职社工不厌其烦地找到张某儿子走访、沟通。经过不懈的努力,他渐渐化解了对父亲的怨恨。在张某一次车祸意外之后,儿子搬回父亲身边,照顾起张某的起居。家庭的重圆,让张某信心百倍,生活更加规律,身体愈发健康。

重新站起来的张某开始主动走出来,更加自觉地接受戒毒康复监管,充分发挥书画特长积极参与社区禁毒宣传。不仅如此,张某以其所感所闻,向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分享心得,向社区居民科普毒品危害,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大家远离毒品侵害,自觉抵制毒品的诱惑。

浪子回头金不换。对于曾经走错路的人,他们只是迷失了人生航向,需要用真心、用实情去为他们重置人生坐标。从抗拒到信任,从信任到接受,从接受到改变,从改变到蜕变,从蜕变到重生,这个过程或许很漫长,但终究会成功,这也是每一个禁毒人的信念和坚守。

现代快报+记者季雨

(秦淮区禁毒办供图)

(校对 张静超)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