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湖北英山六旬患者刘先生(化姓)半年来第一次露出了笑容,为医生竖起大拇指 通讯员供图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丁燕飞)“我都不知道身体里发生了这么神奇的事,后期不用吃抗凝药压力小多了!”7月5日,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肝胆胰外科病房,面对主刀医生团队,湖北英山六旬患者刘先生(化姓)半年来第一次露出了笑容,为医生竖起大拇指。

刘先生去年12月感染新冠时出现了腹部胀痛,起初没在意,以为是“阳”了的症状,直到一周后疼痛加重就医检查,才发现腹部有阴影。当地医生怀疑胰腺出问题,建议到省城大医院治疗。多方打听后,刘先生在儿子的陪同下慕名前往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肝胆胰外科求助。

经详细检查,医生考虑患者的阴影为胰腺肿瘤。刘先生儿子听罢大吃一惊,除患有一些常见老年基础病,父亲身体一直没大毛病,体检查肿瘤标志物也没异常。这噩耗让刘先生彻夜难眠,起初对手术也很抗拒,不愿治。而肝胆胰外科主任杨智勇主任医师耐心解释,肿瘤生在胰头、胰颈部属交界位置,可采用新辅助治疗缩小肿瘤,为后期提高肿瘤切除率打基础,刘先生接受后,遂先行化疗。今年5月复查时,医生判断已到手术窗口期,如想要更好的效果,马上手术是唯一有效方法。本着对中南医院的信任和对生命延续的渴望,刘先生答应积极治疗。

6月23日,手术如期举行。由于患者肿瘤生在胰头胰颈部,周围已有侵犯,包括重要的大血管,通常得切除胰颈、体、尾,全部脾脏和腹腔干,而切除后,剩下的组织两端需拉起吻合,但因血管粘在胰腺中间的钩突上,两端无法拉拢,那么中间的“断层”需补片作“桥梁”。一般情况下,业内会用人工材料或非血管的自体材料如腹膜作补片,但是这些材料均无抗凝能力,患者需终生服用抗凝药。考虑到刘先生还年轻,心理压力很大,不想成为“药罐子”,杨智勇主任大胆巧思——用自体血管。脾脏切除后本是废弃物,但脾静脉是“宝藏”,于是,术中,他把脾静脉取出,剖开做成了补片。“因为是自体血管,后期血栓形成率低,血管通畅性高,对患者而言有更好的预后,也不用吃抗凝药了。”这场非常规的手术难度较大,而凭借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杨智勇主任及团队成功完成。术后,患者感觉良好,没有任何并发症及不适,很快能下床活动,人也渐渐恢复了神采。

出院前,杨智勇主任告诉了刘先生这个“变废为宝”的“秘密”,刘先生开心地说:“不用长期吃抗凝药可真是减轻了我的负担!感谢医生!”

据悉,昨日刘先生已顺利出院回到老家,后期将遵医嘱进行治疗。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