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张兆祎(南京师范大学)

据上观新闻报道,上海长风公园游船码头和静安区体育馆拒绝现金支付,要求使用扫码支付,这给不习惯电子支付的老人带来了困扰;锦江乐园夜市也限制了摊主直接收现金,需通过“线上支付+现金充值卡”的模式进行结算。在消费场景中,这些拒收现金,或者变相增加现金使用难度的现象限制了老年人的消费选择,引发了人们对支付方式的讨论。

毋庸置疑,电子支付的兴起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便利。通过扫码、手机支付等方式,人们可以实现秒级交易,省去了繁琐的找零与等待时间,使支付变得更加高效。此外,电子支付也提供了便于管理和追踪的账户功能,以及个性化的消费推荐服务,这些都让消费者在使用电子支付时获得了更好的体验。在当下及未来,电子支付被视为支付的主流样态和必然趋势,其高速与便捷的优点已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

然而,习惯使用现金的老年人群体在这种转变中,却面临着不小的挑战。除了学习手机操作的吃力,继续使用现金支付对于他们来说,也代表着一种熟悉和安全感。他们习惯于在支付过程中与售货员互动,并用现金进行交易,这种温度与人情味给予了他们一种特殊的满足感。而电子支付则抽象化了这种支付行为,消除了与他人互动的环节,令老年人感到陌生和不适应。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加快数字服务适老化改造,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共享科技发展的便利。首先,商家和服务行业应该在老年人进行电子支付时提供及时、耐心的帮助,指导他们完成电子支付的操作。此外,手机厂商和软件开发者有必要通过优化界面、简化操作,为老年人专门设置简易模式,使相关软件更加贴近老年人的实际需求,让老年人能够更顺利地与新技术接轨。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明白“数字惠老”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共同发力、久久为功。近年来,党和政府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及时回应人民呼声,出台了《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方案》等文件,聚焦难点痛点,加强顶层设计。同时,推进数字适老化建设过程中要加大社会宣传力度,鼓励社区、村委会、公益组织开展针对老年人的宣讲和培训,以解答老年人的疑惑和困惑。此外,家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子女的关怀和帮助能让老人更容易学会电子产品,积极拥抱数字化时代。

尽管有人不断推进支付方式全面电子化,但我们也不能完全抛弃现金支付。《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章第十六条规定:“以人民币支付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公共的和私人的债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这意味着接收现金,保障消费者使用现金进行支付的合法权益是每个商家应尽的义务。

有人偏爱“扫一扫”和“付款码”的快捷,也有人保持着“取钱”和“找零”的习惯;有人喜欢“自助收款”的简洁,也有人选择听一句“欢迎下次光临”。我们在不断提升电子支付速度的同时,也要努力保留着现金支付的人情温度,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推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保护老年人的权益,创造更加多元化、人性化的支付环境。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