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韩信是我国历史上前面不遇的军事奇才,正是因为韩信的加入,使得刘邦很快就逆转了败势,之前被项羽打的没有还手之力,手下的士兵每天都要有很多人逃跑,可以说当时的刘邦就是在坐等被人消灭。但是韩信从刘邦手里接过兵权之后,一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让刘邦挑出了包围圈,之后又打了很多胜仗,最后在垓下之战中击败了项羽大军,虽说项羽成功突围,但此时的项羽已经是心灰意冷,在乌江自刎,随后天下完全落入了刘邦的手中,建立了大汉王朝。

其实,又跟说杀掉韩信的人是吕雉,但是要明白此时的汉朝并不是汉惠帝在位的时候,甚至是汉惠帝死了之后吕雉立傀儡汉后帝自独揽朝政的时候。此时的韩信作为大汉王朝开国的首要功臣之一,时任淮阴侯的韩信凭着他自己是不可能的,他要杀韩信和刘邦不可能没有关系。历史中虽然没有对吕雉杀掉韩信,其中刘邦做了什么做出记载,但是关于吕雉杀掉韩信这件事,多多少少都有刘邦的影子,刘邦根本就洗不清。

同为大汉开国首要功臣的张良,(另一位是萧何),为什么此时不站出来阻止吕后呢?我们先来看看萧何在之后的表现,如果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是韩信一生中非常关键的人物,韩信的成名和失败完全取决于萧何。对于韩信来说,之前是夏侯婴向萧何推荐韩信,而之所以韩信后来能够为刘邦重用,萧何向刘邦的举荐功不可没。其实,萧何算得上是韩信一生中最大的伯乐了。但是,最后吕雉杀掉了韩信,其中萧何也帮了很大的忙。

难道萧何真的和韩信有仇吗?当然不是,萧何是韩信的伯乐,和韩信的关系非常好,萧何帮助吕雉杀掉韩信的原因无非是两个方面的。首先从刘邦身上讲的话,刘邦也是非常想杀掉韩信的,因为在战争年代韩信是一把不可多得的利剑,而到了和平年代,韩信成了刘邦手下众人中的头号威胁,吕后不过就是一把枪而已,萧何如果阻止,恐怕刘邦要的就不仅是韩信一个人的命了。

其次,刘邦晚年吕后逐步做大,已经形成尾大不掉之势,而刘邦的法定继任者就是吕后的亲儿子汉惠帝刘盈,就算是吕后再后来不把大汉的朝政独揽于手,仅仅凭着吕后在朝中的影响力就可以看得出,日后朝中很多事都会是吕后说了算。而此时萧何决定帮助吕后,其实就是在向吕后投上投名状,其中也有向吕后靠拢的目的,不得不说萧何的政治眼光也非常独到。小编认为这就是萧何的一种自保的方式,就像是萧何之前的自侮一样,而在后来,萧何也确实是开国功臣中不得多的得以善终之人。

那么张良呢,作为头号功臣之一,难道张良就不知道自保吗?张良当然知道自保了,而且张良要比萧何自保的更彻底,张良的自保是一种抛开了功名利禄的自保。汉王朝立国之初便辞去了三万户的封赏、仅接受了留地的封邑,已经归隐的张良连大汉的任何政事都不想参与,对于韩信这件事来说,张良有怎么可能来趟这趟浑水呢?除此之外,张良并不是丝毫不问世事,在刘邦立储一事上,吕雉曾经让人去询问张良,张良就给了吕雉一些建议,这些建议最后果然奏效了。

其实从根本上讲,张良这个人并没有什么政治野心,他之所以后来一直跟随刘邦,其中的原因无非有两个,第一:张良是为了报国仇家恨,第二,张良是想发挥自己的才干青史留名。在大汉开国之后,很显然战乱的年代已经过去了,此时的张良目的已经达到了,这也是汉王朝建立之后张良"功成身退"的原因所在。其实说白了,韩信和萧何的关系不错,毕竟萧何是韩信的伯乐,但是韩信和张良就不一样了,韩信和张良的私下交情并不太深厚。对于一个这样的人,就算是韩信和张良都是首要功臣,张良也不能因为韩信而去得罪刘邦和吕雉。

其实,从韩信的人缘来看的话,韩信的人缘并不怎么样,因为在刘邦开国的过程中,韩信的军功无人能比,韩信这个人自恃才高,颇为目空一切,很有多可能觉得这样说有些言重了,但是韩当年确实如此,基本上没有什么人会被韩信放在眼中,走的时候就连刘邦本人也会对韩信这样的性格心存忌惮。其实,在韩信说刘邦"善将将"之前是有前话的,韩信之前的意思就是说刘邦打仗不行,这是后来韩信为了圆场才说的。

此外,从后来韩信被削去王爵、贬为淮阴侯之后与樊哙的一次会面也看得出韩信的自大与目中无人被贬谪之后的韩信,在长安城中无所事事,在一次与樊哙的见面中就可以看的出韩信的狂妄自大和目中无人。樊哙是个爽快人,也不管连襟刘邦和妻姐吕后是不是会介意,仍旧以对待诸侯王的礼仪迎接韩信,可是韩信却对樊哙的接待这样表示:想不到我韩信和你樊哙这样的人同流合污了,这句话换成谁都会火冒三丈,更何况是樊哙呢?本来樊哙以礼相待不料却等来了韩信这样一句话。

正是因为韩信在大汉开国之后不正派的作风和狂妄自大,导致很多人对韩信的态大变,从之前的欢迎和佩服变成了之后的冷落,是想一下我们身边如果出现和高兴相似的人,我们也必然回和他们敬而远之。而樊哙本来是出于一种好意,仗着他和刘邦是发小,仗着他是吕后的妹夫可以不避嫌。但是韩信不但没有感激之情,反倒是对樊哙的款待流露出一种蔑视之情,这样的早晚会孤立。

推荐内容